* * @link https://developer.wordpress.org/themes/basics/template-hierarchy/#single-post * * @package fairy */ get_header(); global $fairy_theme_options; ?>

秋分后鼻炎高发:从中医视角解析成因,教你科学应对

随着秋分节气到来,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空气湿度降低,鼻炎也进入一年中的高发期。街头巷尾,不少人频繁掏纸巾、揉鼻子,打喷嚏、流鼻涕、鼻痒鼻热等症状反复出现,不仅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,严重时还会引发头痛、嗅觉减退等问题。从身心全息文化与中医理论来看,秋季鼻炎高发并非偶然,而是与季节气候特点、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,只有读懂身体的 “信号”,才能科学预防与缓解。
从身心全息文化视角分析,鼻炎的发作多与 “风寒侵袭” 相关。秋季气温波动大,白天阳光充足时暖意融融,夜晚却凉意骤升,若未能及时增减衣物,风寒之邪便容易从皮毛、口鼻侵入体内。身体为抵御外邪,会通过打喷嚏、流鼻涕等方式试图排出寒气 —— 打喷嚏是肺气宣发的一种应激反应,能将鼻腔内的邪气与分泌物排出;流鼻涕则是体内津液受风寒影响,运化失常而外溢的表现。看似恼人的症状,实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 “防御机制”,而鼻炎反复发作,本质上是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,无法有效驱散风寒所致。
中医对鼻炎的认知更为深入,强调 “肺为娇脏,鼻为肺窍” 的核心关联。中医认为,肺脏质地娇嫩,既不耐寒也不耐热,是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重要脏腑,而鼻子作为肺与外界沟通的 “门户”,其健康直接受肺部功能影响。秋季对应五行中的 “金”,在脏腑上与 “肺” 相呼应,即 “秋主肺”,此时肺部功能相对敏感,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。当风寒之邪侵袭肺部,肺气失宣,津液输布失常,就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肿,出现鼻塞、流鼻涕等症状;若风寒长期滞留体内,反复刺激鼻腔,便会使鼻炎由 “急性发作” 转为 “慢性迁延”,每逢秋季便容易复发。
秋季鼻炎高发,还与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。秋分后,空气湿度下降,干燥的空气会损伤鼻腔黏膜的保护屏障,使鼻腔对过敏原、污染物的抵抗力降低;同时,秋季花粉(如豚草、蒿属植物花粉)、尘螨等致敏物质增多,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;加上人们为避寒过早紧闭门窗,室内空气不流通,也会加重鼻腔负担。这些外界因素与人体内部 “肺气虚弱、风寒内伏” 的状态相互作用,共同导致了秋季鼻炎的高发。
针对秋季鼻炎,可从 “护肺驱寒、养护鼻腔” 两方面入手应对。在日常防护上,需注意根据昼夜温差及时增减衣物,尤其要做好颈部、背部保暖,避免风寒直侵肺部;外出时可佩戴口罩,减少花粉、冷空气对鼻腔的刺激。饮食上,可适当食用润肺驱寒的食物,如生姜红枣茶(生姜驱寒、红枣补气血)、银耳百合羹(润肺生津)、白萝卜(理气润肺)等,帮助调理肺部功能,增强身体抗寒能力。
在鼻腔养护方面,可用生理盐水早晚冲洗鼻腔,清除鼻腔内的致敏物质与分泌物,保持鼻腔湿润;若出现轻微鼻痒、打喷嚏,可按压鼻翼两侧的 “迎香穴”(每次按压 1-2 分钟,每天 3-4 次),促进鼻腔气血流通,缓解不适。需注意的是,鼻炎发作时应避免用力揉鼻子,以免损伤鼻腔黏膜;若症状严重(如持续鼻塞、鼻涕变黄变稠、伴随发热头痛),需及时就医,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,避免延误病情。
秋分后鼻炎高发,既是季节气候的必然影响,也是身体发出的 “健康提醒”。通过顺应秋季养生规律,护好肺部、养好鼻腔,才能有效减少鼻炎困扰,安稳度过秋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