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粗粮豆类粥时也有技巧:不要煮得太烂,保持食材的颗粒感,不要额外加糖,这样既能保证口感,又能最大程度保留膳食纤维的控糖作用。要让杂粮豆类混合粥更好地发挥平稳血糖的作用,还需掌握科学的搭配与烹饪技巧。
在食材搭配上,要遵循 “粗细搭配、豆粮结合” 的原则。建议细粮(大米、小米)的占比不超过 30%,其余部分用杂粮和豆类填补。比如制作红豆燕麦粥时,可按大米 1 份、燕麦 2 份、红豆 1 份的比例搭配;绿豆荞麦粥可按小米 1 份、荞麦 2 份、绿豆 1 份的比例搭配。同时,还可加入紫薯、山药、南瓜等薯类食材,它们不仅能丰富口感,还能进一步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,但要注意南瓜 GI 值相对较高,需控制用量,避免过量添加。
在烹饪方式上,要避免过度熬煮。与细粮粥不同,混合粥不需要熬煮到极致软烂,否则会破坏杂粮和豆类中的膳食纤维结构,降低其延缓血糖上升的效果。一般来说,将杂粮和豆类提前浸泡 2-4 小时(豆类可提前浸泡过夜),然后与细粮一同放入锅中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 30-40 分钟,确保食材熟透但仍保持一定口感即可。熬煮过程中不要加糖,若觉得口感清淡,可少量加入天然香料,如肉桂粉,研究表明肉桂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对血糖控制有一定辅助作用。
此外,喝混合粥时也要注意食用分量和搭配。建议每次食用量控制在一碗(约 200-250 毫升),同时搭配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,如鸡蛋、牛奶、豆腐等,以及大量的非淀粉类蔬菜,如凉拌黄瓜、清炒菠菜等,这样能进一步延缓血糖上升,保证营养均衡。
总之,对于高血糖人群而言,并非完全不能喝粥,关键在于选对粥品。远离纯白米粥、小米粥等细粮粥,优先选择杂粮豆类混合粥,并掌握科学的搭配与烹饪方法,就能在享受粥品美味的同时,有效控制血糖,守护身体健康。
有些人可能为了少吃点东西所以在进食时多喝水,但《生理与行为》的研究表示,虽然吃饭喝水对胃排空和血糖反应有显著影响,但喝水与主观饱腹感、饥饿感和进食欲望并没有显著差异。换句话说,水喝得再多,也省不了饭量,还让餐后血糖飙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