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医典籍《本草纲目》中,山药被赋予了 “益肾气、健脾胃、止泻痢、化痰涎、润皮毛” 的高度评价,这短短十五字,精准概括了它药食同源的多重价值。作为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材,山药既没有药材的苦涩,又能通过日常食用调理身体,从古至今都是大众青睐的养生选择。不同于其他食材多侧重单一功效,山药的优势在于 “兼顾内外”—— 既能调理脏腑功能,又能改善外在皮肤状态,这种 “由内而外” 的养生特性,让它在众多食材中脱颖而出。
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,山药性平、味甘,归脾、肺、肾经,其功效与人体三大核心脏腑紧密相连。“益肾气” 意味着它能滋养肾脏,帮助改善因肾气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、乏力等问题;“健脾胃” 则是山药最广为人知的作用,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有很好的调理效果。而 “止泻痢、化痰涎” 则进一步拓展了它的应用场景,尤其是 “化痰涎” 与 “润皮毛” 的关联,更是揭示了山药 “由肺及皮” 的独特养生逻辑,为现代人群通过饮食改善皮肤健康提供了传统理论支撑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 “化痰先润皮毛” 的记载,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中医 “肺主皮毛” 的核心理论。中医认为,肺与皮肤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联系 —— 肺主呼吸,通过宣发功能将气血津液输送到皮肤表面,滋养皮肤、维持皮肤的正常代谢;同时,皮肤也能通过汗孔排出汗液,辅助肺完成呼吸功能,二者相辅相成。当肺功能受损时,气血津液无法正常濡养皮肤,就容易出现皮肤干燥、粗糙、暗沉等问题;反之,若肺功能得到改善,皮肤也会随之变得水润、有光泽。
山药 “化痰涎” 的功效,正是通过滋养肺部实现的。中医所说的 “痰涎”,既包括呼吸道内可见的痰液,也涵盖体内代谢失常形成的 “无形之痰”。山药能入肺经,补肺益气、润肺生津,帮助清除肺内郁积的痰浊,恢复肺的宣发功能。当肺功能改善后,气血津液能够顺畅地输送到皮肤,为皮肤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,从而达到 “润皮毛” 的效果。这种 “先养肺、再护肤” 的逻辑,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—— 肺部健康与否,会直接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循环,进而反映在皮肤状态上。
从现代研究来看,山药中富含的黏液蛋白、维生素 C、维生素 E 及多种矿物质,也为其护肤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。黏液蛋白是一种天然的保湿成分,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,减少水分流失,缓解皮肤干燥;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则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清除体内自由基,延缓皮肤衰老,改善皮肤暗沉、色斑等问题。这些成分与山药 “润皮毛” 的传统功效相互印证,说明无论是从中医理论还是现代科学角度,山药对皮肤健康的益处都有充分的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