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,肥胖已不再是个别现象,而是演变为影响全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难题。数据显示,当前我国成人中超重和肥胖率合计已超过 50%,其中肥胖者比例超过 16%—— 这意味着每 6 个成人中就有 1 人正面临肥胖困扰。然而,与严峻的肥胖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公众对肥胖的认知普遍存在偏差,绝大多数人仍将其视为 “身材不好” 的外观问题,忽视了其作为慢性疾病的本质属性,这种认知滞后不仅延误了个人健康管理,更加剧了肥胖对个体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双重负担,提升全民肥胖认知水平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。
公众对肥胖的认知误区,首先体现在对其 “疾病属性” 的忽视上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胖点显富态”“减肥只是为了好看” 等观念仍广泛存在,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 “饮食不节制”“不爱运动” 的生活习惯问题,却未意识到肥胖本身就是一种需要重视的慢性疾病。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肥胖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之一,它并非单纯的体重超标,而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,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的病理状态。例如,肥胖者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 3-7 倍,高血压、高血脂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常人,甚至还会增加乳腺癌、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概率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肥胖带来的健康危害具有 “累积性”,初期可能仅表现为体重增加,但若长期忽视,会逐渐损伤心血管、代谢、骨骼等多个系统,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健康损伤,这远非 “外观不好看” 所能概括。
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,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的恶化态势,也让认知不足的危害愈发凸显。过去十年间,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从 “粗粮为主、清淡少油” 转向 “高糖、高油、高热量” 的精细化饮食,外卖、快餐的普及让高热量食物触手可及;同时,久坐办公、缺乏运动的生活模式成为主流,电梯取代楼梯、汽车取代步行,导致人体能量消耗大幅减少。这种 “高摄入、低消耗” 的失衡状态,使得肥胖人群规模持续扩大,且呈现出 “年轻化” 趋势 —— 青少年肥胖率逐年攀升,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生长发育,还会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。然而,由于公众认知不足,许多家庭仍未建立科学的饮食与运动观念,家长对孩子 “能吃是福” 的纵容、成年人对 “偶尔多吃没关系” 的放任,都在无形中推动肥胖问题的蔓延,形成 “认知偏差 – 不良习惯 – 肥胖加剧” 的恶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