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* @link https://developer.wordpress.org/themes/basics/template-hierarchy/#single-post * * @package fairy */ get_header(); global $fairy_theme_options; ?>

了解高血压的那些事

         在日常生活中,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困惑:明明感觉身体好好的,测量血压时却发现数值突然升高了。要弄清这一问题,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正常血压的范围以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。
          正常情况下,成年人的血压值应稳定在 90~120/60~90 mmHg 之间,这是维持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的理想血压区间。而高血压,简单来说,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。在我国,对高血压有着明确的诊断标准:首次发现血压值≥140/90 mmHg,并且在非同日测量血压 3 次以上,结果均达到该诊断界值,即可确诊为高血压。
         从医学角度来看,临床上将高血压按照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。其中,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明确的高血压,比如由肾脏疾病(如肾小球肾炎、肾动脉狭窄等)、内分泌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亢进、库欣综合征等)、颅脑病变(如脑肿瘤、脑血管意外等)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引发的症状性高血压。这类高血压患者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 5~10%,不过幸运的是,在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,患者的血压通常也能够恢复正常。
          而原发性高血压目前约占确诊患者的 90% 以上,它是指病因尚不明确的高血压类型。目前临床上经过大量研究和观察判断,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。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,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,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;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随着年龄的增长,血管弹性逐渐下降,血压升高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;饮食因素也不容忽视,长期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饮食,会对血压稳定产生不利影响;此外,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精神压力较大,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中,也可能诱发原发性高血压。
          高血压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,其主要危害作用于心脏和血管。在疾病早期,它通常不会给身体器官带来明显的病理性改变,因此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难以察觉。但如果血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,情况就会变得严重起来。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左心室肥厚、变大,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;同时,全身小动脉也会发生病变,如动脉粥样硬化、血管狭窄等,进而导致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组织出现缺血、变性等问题。更为危险的是,长期高压状态还可能让这些器官的血管形成微动脉瘤,一旦这些动脉瘤破裂,很容易形成血栓,造成器官梗死,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,如脑梗死、心肌梗死、肾衰竭等。
          更需要警惕的是,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疾病早期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症状,往往只是在常规体检测量血压时,或者已经发生心、脑、肾等器官并发症时,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。这种无症状的特点,使得很多患者的确诊时间被大大延误,错过了最佳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时机。
          即便没有明显症状,高血压对患者身体的危害依然极大。它会显著增加脑中风、心梗、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,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。因此,一旦确诊高血压,患者必须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。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(如控制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、保持良好心态等)和药物治疗,具体治疗方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,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。只有积极控制血压,才能有效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,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,保障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