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曾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说法,源自《科学》期刊上一项关于癌症成因的研究。然而,当我们拨开媒体解读的迷雾,会发现这不过是对科学结论的片面误读。癌症的发生,远非 “运气” 二字所能概括,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。
这项引发热议的研究,通过分析 31 种人体组织中干细胞的分裂情况,得出了一个关键数据:干细胞分裂次数与患癌风险的相关系数为 0.65。部分媒体据此简单换算,宣称 “2/3 的肿瘤患者都是倒霉所致”。这种解读显然忽略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—— 相关系数仅能说明两者存在关联,却无法直接推导因果关系。研究作者后续澄清时明确指出,实验室中的数据模型不能直接套用到临床患者身上,细胞分裂的随机性只是癌症发生的环节之一,而非全部原因。
人体本身就具备强大的 “抗癌防线”。当细胞因分裂出现 DNA 突变时,体内的修复机制会迅速启动,多数突变能被及时纠正;即便修复失败,免疫系统也会像精密的 “巡逻兵”,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。这两道防线的强弱,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长期吸烟会损伤肺部细胞的修复能力,酗酒会扰乱肝脏的代谢平衡,熬夜则会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 —— 这些不良习惯并非直接 “制造” 癌症,却会削弱人体的天然防御,让随机突变有了发展的机会。
癌症的成因远比想象中复杂。除了细胞分裂的随机突变,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,某些基因突变会使特定癌症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,如 BRCA 基因变异与乳腺癌的关联;环境中的致癌物,如空气污染、紫外线辐射,会增加细胞突变的概率;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,同样可能诱发细胞的异常增殖。这些因素相互叠加,共同推动了癌症的发生发展,绝非 “运气差” 就能简单解释。
了解癌症的成因,是为了更好地预防。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细胞分裂的随机性,但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自身防线:均衡饮食为细胞修复提供充足营养,规律运动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,定期体检则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。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,实则是在主动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。
癌症不是命运的随机宣判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与其将希望寄托于 “运气”,不如主动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—— 毕竟,对抗癌症的最好方式,从来都是防患于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