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,幻想过很多次陪娃的场景,光是想想都觉得甜蜜;
出生之后才发现,曾经幻想的快乐场景,根本就是一种折磨。
现在只要一听到“陪娃”就头大,明明一整天都在守着娃,又是陪他玩玩具,又是给他读绘本,到最后自己累得腰都直不起来,可娃还是不满足……要么哭闹,要么黏在身边不撒手,真的太费妈了!
说真的,心疼每一个这样陪娃的妈妈,以后别再这样折腾自己了。
妈妈以为的陪娃,可能是在自耗
很多妈妈陪娃时,都会陷入一个误区:觉得在场就是陪伴,只要守在孩子身边,就算尽到了责任。可在场和陪伴真的不能画等号,因为很多妈妈在陪娃的时候都心不在焉,这比不陪还糟糕。
想问问妈妈们,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:
陪娃玩积木时,手里刷着手机,眼睛盯着屏幕?
给娃读绘本时,语速读得飞快,心里全在想什么时候能读完?
妈妈以为自己没有闲着,可身边的娃却能清晰的感受到妈妈的不专注。怎么样才能让妈妈专注地陪伴呢?娃只能用哭闹、粘人来吸引大人注意,结果妈妈就是妈妈觉得更烦躁,陷入了越陪越累的恶性循环中。
当然,还有一部分妈妈更是把陪娃当成任务,非要安排得满满当当才行。早上做什么、下午做什么,都提前计划好,娃稍微有点抵触,就觉得他们不听话,这是典型的功利性陪伴,只会两败俱伤。
只想说一句:高质量陪伴的核心,从来都不是在陪伴本身,而是精准发力。
知道妈妈陪娃累,所以更应该在陪伴的时候找对方向,不用在意花多少时间陪伴,而是把着重点放在怎么花时间上。简单理解就是: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心无旁骛,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娃的陪伴需求。
其实娃的要求很简单,他们只是想妈妈专注的陪在身边,哪怕只有20分钟也可以。这个期间,希望妈妈能全神贯注,跟他们一起投入地玩耍就好。
对了,高质量的陪伴也不需要全程包办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限制。适当的放权,给我一定的主导权,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选择喜欢的游戏、绘本,会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