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* @link https://developer.wordpress.org/themes/basics/template-hierarchy/#single-post * * @package fairy */ get_header(); global $fairy_theme_options; ?>

“现在的西红柿越来越硬,咬起来没汁水,味道也大不如前了”

       不少消费者在选购西红柿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。与此同时,网上关于 “西红柿靠催熟剂催熟,长期吃会中毒致癌” 的说法更是让大家忧心忡忡,这些说法究竟是真是假?西红柿变硬难吃的背后又藏着哪些原因?
         首先要明确的是,网传 “催熟剂导致中毒致癌” 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。很多人口中的 “催熟剂”,更准确的名称是植物激素,本质上是乙烯类产品,而乙烯本身就是西红柿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行分泌的物质,其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。只不过,自然成熟过程中西红柿自身分泌乙烯的速度较慢,无法满足市场对快速供应的需求,所以才会人工添加乙烯产品来加速成熟,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是 “液态乙烯 — 乙烯利”,通过直接喷洒在果实表面,使其缓慢释放乙烯,从而达到催熟效果。
         长期以来,消费者对人工催熟行为存在抵触心理,核心担忧在于食品安全问题。但事实上,截至目前,国内外均未出现过因食用合规催熟西红柿导致中毒或致癌的案例。我国对食品中催熟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,在《农药管理条例》等相关规定中,明确了乙烯利等催熟剂的使用范围、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,只要种植户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合理添加,最终上市的西红柿中催熟剂的残留量会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限值,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。而且,催熟剂仅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作用,进入人体后会被快速代谢分解,并不会在体内积累,大家无需过度恐慌。
         那么,为什么现在的西红柿会越来越 “硬” 呢?这其实与市场需求和育种方向的转变密切相关。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和跨区域运输的普及,西红柿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储存和长距离的运输,这就对其耐贮运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              如果西红柿硬度较低,在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碰撞、挤压导致腐烂,造成大量损耗。因此,育种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,会特意选择具有 “抗病、高产、耐贮运” 特性的品种,通过基因筛选等技术,增加西红柿果皮的厚度和果肉的紧实度,使其硬度更高,从而减少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。
         同时,采摘时间的提前也是导致西红柿偏硬的重要原因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西红柿并非完全成熟后才采摘,而是在果实达到 “八成熟” 时就提前采收。此时西红柿的果皮和果肉还处于相对紧实的状态,硬度较高,能够更好地应对后续的分拣、包装和运输环节。当消费者购买到这些西红柿时,虽然已经完成了催熟上色,但果肉尚未完全软化,摸起来自然会硬邦邦的,口感也会比完全成熟的西红柿稍差一些。
         总的来说,西红柿变硬难吃并非因为添加了有害化学制品,催熟剂的合规使用也不会危害健康。如果想吃到更软糯多汁的西红柿,可以选择在购买后放置几天,让其在常温下自然成熟,待果实手感略微变软、果香更加浓郁时再食用,这样就能最大程度还原西红柿的香甜口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