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* @link https://developer.wordpress.org/themes/basics/template-hierarchy/#single-post * * @package fairy */ get_header(); global $fairy_theme_options; ?>

长期吃降压药就是慢性服毒”,这样的说法在中老年人群中流传甚广。

         不少高血压患者抱着 “是药三分毒” 的固有观念,宁愿硬扛着高血糖,也不愿规律服药,结果往往酿成严重后果。事实上,这种对降压药的误解,正在悄然威胁着 millions 高血压患者的健康。
         从药物代谢的基本原理来看,所有药物进入人体后,都会经过肝脏或肾脏的代谢处理,降压药也不例外。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服药就会损伤肝肾功能。现代临床使用的降压药,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测试,其代谢路径经过精准设计,对肝肾的影响被控制在极低水平。临床上,只有少数本身存在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,可能在长期服药后出现指标异常,且这类异常大多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得到改善。相比之下,高血压对脏器的损害更为直接 —— 当血压长期高于正常水平时,血管壁承受的压力持续增大,肾脏的肾小球会因过度滤过而逐渐硬化,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。数据显示,高血压患者患尿毒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3 – 5 倍,这一数字远高于降压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风险。
          如今的降压药早已不是 “洪水猛兽”,而是守护健康的重要武器。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,降压药的种类日益丰富,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,部分药物还具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。例如,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(ARB)类降压药,在降低血压的同时,还能减少尿蛋白,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,尤其适合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、血压水平、并发症等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,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,减少副作用。
         反观那些拒绝服药的高血压患者,他们正将自己置于巨大的健康风险之中。长期高血压会像一把 “无形的刀”,缓慢侵蚀心、脑、肾等重要器官。心脏为了克服血管阻力,会逐渐增厚肥大,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;脑部血管长期受高压冲击,容易出现动脉硬化、破裂,引发脑梗或脑出血;肾脏则如前文所述,会逐渐丧失功能。这些并发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极高,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。
          当然,服用降压药并非可以高枕无忧,定期监测和复诊同样重要。患者应按照医嘱按时服药,定期测量血压,了解自己的血压控制情况。同时,每 3 – 6 个月应进行一次肝肾功能、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查,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副作用。如果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水肿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就医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。只要做到规范用药、定期监测,降压药的副作用是可以有效控制的。
         总而言之,长期服用降压药绝非 “慢性服毒”,而是控制高血压、保护脏器功能的必要手段。与其被不实言论误导,不如相信科学,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,让降压药成为守护健康的坚实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