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跟儿子赴美,如今回国住养老院,每月费用6800

王心刚的爱情虽然艰辛,但他的演艺之路颇为顺利。

年少就成名,从文艺兵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偶像。

1932年,王心刚出生在辽宁大连,父亲是会计师,家庭条件还是富裕。

17岁那年,他考入沈阳市文艺骨干训练班。

毕业后,王心刚参军入伍,成为了一名文艺兵。

之后,他在话剧舞台大展身手。

他参演了《李三闯》等作品,积累了深厚的台词功底,还有精湛的演技。

不久后,王心刚有幸被导演选中,走进影视圈。

1956年,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《寂静的山林》。

导演朱文顺一眼相中了这个浓眉大眼,气质正派的年轻人。

电影上映后,王心刚一炮而红,成为新中国第一批“偶像演员”。

紧接着,他参演了《海鹰》《红色娘子军》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……

凭借《牧人之子》,王心刚一夜成名。

他拍摄了一部部经典电影,更是家喻户晓的“银幕英雄”。

1962年,文化部评选“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”。

王心刚与赵丹、白杨、秦怡等前辈并列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入选者之一。

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接见他,称赞他,“演得好,有正气!”

在事业起步期,王心刚为夯实演技,他成为圈里的拼命三郎。

王心刚的敬业,在圈内是出了名的。

1959年拍《海鹰》时,有一场戏需要他在礁石上奔跑,海浪拍打,极其危险。

导演建议用替身,他直接拒绝,“观众看的是我,不是我替身。”

结果,一场戏拍完,他的膝盖全是淤青,却笑着说:“没事,再来一条!”

1980年代,他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,仍然坚持亲临片场。

有一次,剧组在山里拍戏,一辆卡车失控冲向人群。

他冲上去推开演员,自己却被擦伤。

别人问他怕不怕,他说:“拍戏的人,命是戏给的。”

王心刚一辈子拍戏无数,他的除了演员身份,还是导演、监制。

他导演并监制的《白求恩:一个英雄的成长》,获得优秀影片奖。